10月17日至19日,上海外滩音乐节在外滩源区域的圆明园路步行街精彩上演。本次活动不仅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爵士乐手呈现国际化的艺术表演,更因“阳光 201”综合服务平台携手6家残疾人工作室共同参与,成为融合艺术审美与社会关怀的特别盛会——通过文化创意展示与手工艺体验等多种形式,助力残疾人创作者从“展示才艺”迈向“公众关注”。
6家工作室交替亮相,非遗与匠心点亮音乐节
从10月17日到19日,6家残疾人工作室按日“轮值”,每天带来不同的手艺展示与体验,让音乐节的“公益摊位”成为观众驻足打卡的热门地。
嗨皮手作。主办方供图
现场,碧卿文化带来的非遗蜡染围巾与海派绣球装饰一经展出,便引来众多游客关注。这些作品由非遗传承人杨宁指导残疾人学员制作,融汇了浓厚的海派文化特色。相邻的檀指盲按展位也排起队伍,提供推拿与艾灸体验。团队自1999年成立以来,已培养六十余位盲人按摩师及近三十位盲人医疗按摩师,以专业技艺为观众舒缓身心。
碧卿文化。
阳光好声音摊位上,由残疾人朋友录制的《送你一朵小红花》旋律循环播放,不少游客停下脚步静静聆听,离开时再带走NFC声音卡片留住此刻美好;嗨皮手摊位的手工皮具DIY区成了亲子互动热门地;三享两益摊位上,残疾人朋友制作的软木杯垫,环保材料很特别,成了游客的“心头好”;匠心汇摊位的珍珠饰品与珍珠花,设计简约实用、独具匠心,也让游客爱不释手。
音乐节现场,观众逛公益摊位。主办方供图
残健融合增添音乐节温度,打破刻板印象传递公益理念
在音乐节悠扬的旋律中,“阳光 201”公益展区不仅是技艺的展示窗口,更成为打破公众对残疾人固有印象的沟通平台。不少游客在体验后表示,之前对残疾人的了解停留在“需要帮扶”,但通过与创作者交流、接触他们的作品,发现他们在手艺上的专注与专业,完全能凭借能力创造价值。“一开始是被音乐节的演出吸引来的,没想到被公益摊位圈了粉。”游客赵先生说,“看到残疾人朋友自信地介绍自己的作品,特别受触动,这才是真正的‘走出去’,不仅走出小圈子,还能走向更大的舞台。”
聋人团队摊位。
本届外滩音乐节以旋律为媒,串联历史底蕴与当代表达。而“阳光 201”带来的公益板块,让艺术演出多了一份人文温度。作为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打造的综合服务平台,“阳光 201”秉承“残健融合”理念,集残疾人实训提升、创业孵化、就业帮扶等功能于一体,积极构建“双向互动”场景,让企业、市民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参与者”,让残疾人手艺真正融入社会协作。
据了解,“阳光 201”已推出企业专属体验项目,邀请企业员工走进平台基地,通过沉浸式活动理解残疾人群体。比如“黑暗中的对话”团建活动:让企业员工蒙眼进入模拟黑暗空间,仅靠听觉、触觉完成“过马路”“挑选物品”等小任务,在体验视障人士日常的同时,与盲人引导员交流,打破认知隔阂。除了企业“走进来”,残疾人工作室还带着技能“送上门”,让服务直接对接企业、社区需求。比如碧卿文化、嗨皮手作根据企业需求,为企业定制蜡染员工福利袋、皮具钥匙扣,既传递企业文化,也助力残疾人文创走向市场。
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我们说的‘走出去’,不是单纯追求‘亮相’,而是让残疾人的技能真正对接社会需求。”此次携工作室走进外滩音乐节,正是平台推动残疾人“从技能到市场”的又一次实质性突破。外滩音乐节上,“阳光 201”的公益板块之所以动人,在于它没有刻意强调“帮扶”:游客为喜欢的文创买单,为专业的按摩点赞,企业为实用的服务预约,这种“基于需求的认可”,比单纯的“同情支持”更有力量——这才是残健融合的核心。
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